-

-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自由行不是香港的全部

地鐵旁邊有個強國大媽在高談闊論佔中一事,又拿出我們聽過無數次的籍口:香港不是屬於中國嗎?沒有自由行你們早就死了,香港人在反甚麼?

先不論我們現在是反自由行而是爭取真普選(雖然少一些自由行也不錯),我很想糾正一下她的謬誤。自由行其實佔香港GDP少於5%。

5% 看起來很少,卻足夠徹㡳改變了零售和旅遊業的市場摸式。一街的金舖,名店,藥房,要是自由行繼續興旺,香港產業將逐漸趨向單一化。

'Don't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
近來為自由行服務的店舖生意一落千丈,也是時候讓大家審視一下現況:我們真的有需要把「雞蛋」都放在自由行這個「籃子」裏嗎?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冰桶挑戰的背後,看到不一樣的你



相信大家近日忙於「找數」,Facebook 也被冰桶挑戰 (Ice Bucket challenge)的片段洗版吧。

我沒興趣做道德塔利班,去硏究值不值得浪費食水去換來宣導效果、大家捐款是發自內心還是只因為不情願地被tag、拍片是自我 marketing 手段還是能提高群眾對ALS的認識等等。網上太多關於此方面的評論了,請自行查找。

我反而想講的,是冰桶挑戰讓大家看到人現實所呈現,活生生的一面。
沒有冰桶挑戰,有多少人平日會拍有演述有行動,(至少)半分鐘的片段影片放上Facebook?除了明星,大概只有 youtuber 吧。
 
冰桶挑戰給我們的,是看清楚很多你有興趣卻不太熟悉的人,動態一面如何。

人的魅力,並不是單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來的。
先不說照片可以遷就角度、可以photoshop,所以映入你眼簾的影像極可能已被修飾。
影片中的人談吐、聲線和舉動,是你無法從照片中看出來的;即使我們著眼於「外表」,在意的不只是五官和身材,很大程度上包含人的動態表情。

當你再細心留意影片內容、主角穿甚麼衣服拍攝、甚至選擇甚麼場地拍攝;一個人的品味到性格到內涵,多少也能從中看得出來。

你所迷戀的女神男神們,你所留意的 friends you may know 和公眾人物,他們的片段有沒有令你覺得⋯⋯
 
「他樣子很好,但 sorry,一開口就扣分」
「她的表情很有趣很鬼馬!看照片還以為是個很做作的人呢!」
「他把片段拍得很有藝術感,讚!」
 
「二十秒片段,無intro直接淋水,拍完片大叫一聲爽?可以再膚淺些嗎?」
「議員,請問你是真心幫助 ALS 還是想借勢宣傳反佔中?!」
 
趁熱潮還沒退散之前,好好欣賞一下朋友們的冰桶挑戰,你也許會更了解他們!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沒女價值觀

 
 
還是看了一集沒女大翻身,看看有多ridiculous。
這班沒女本就存在於你我之間;最平凡不過的人缺點卻被無限放大成「罪」,節目過程就是透過「導師」用高壓手法不斷告訴她們「妳肥、妳性格差、妳樣衰等等⋯⋯所以妳注定失敗。」
到頭來,我們這班「食花生」的,就只想看她們之後化行妝整埋容後,如何孔雀般的走出來跟大家說「我的人生從此改寫」。
比植入式廣告更駭人的,是那種看似很現實卻很soft地試圖改變你想法的節目。
這個年代,心智未成熟者真的不宜開電視。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進擊的媽掘



香港最沒有私隱的地方,肯定是地鐵。

依照人的生理活動空間,在擠逼的車廂內你極有可能被六個人包圍著,兩個用 smartphone 打緊機,兩個覆緊 whatsapp ,一個睇緊__相,最後一個呢,用IPad煲緊韓劇。
 
你很努力想把焦點移離「別人」IPad 上的千頌姨,冷不防傳來旁邊某妙齡女子鏗鏘有力的聲音。
 
「喂,煎娜話本來想今晚比 d sample 你。」
「反正我一陣都見煎娜,我幫你攞住先。」
 
我被進擊的煎娜擊倒了。那個「煎」,完全把港式英語的神髓發揮得淋漓盡致。
 
「咁你同煎娜交代聲,話媽掘會幫你攞啦。」

媽~~掘~~

Well,我由衷的認為,如果你打算公然向大眾宣佈自己的英文名字,Margaret 你還是改名做 May 或是 Mary 等一兩個音節的英文名吧,錯極有個譜。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煩膠好男人




看了週二那集「揾個好男人」中那個被八方討伐的 Markenson ,有點想法。
他很 thinky、很philosophical ,這一點我和他是相似的,所以我明白他當時的心態:一方面很惋惜他,一方面也覺得他扺死。
問題是,他的特質在這類相親節目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他一錯,嘗試用短時間去解釋那個一輩子也講不完的世界觀。
他二錯,在於不理解女神們不想亦不會明白他的理論,而不去避開轉更有趣的 topic。
他三錯,這是一般 thinker 會犯的錯,腦比口/筆快,論點打撈不住亦無法在短時間中整理好,所以過程中不斷自打咀巴。

大部份人把 thinker/philosopher定義為「煩膠」,是因為對他們來說,任何話題都有無限空間無限角度去討論,結果卻很有可能是純粹「尻吹」而無結論。看似不著邊際, huh?

It is,but philosophy defines and explains everything,是我們信念的來源,是 subtle 也很 fundamental 的東西。肯讀 philosophy 的人(撇除唔夠分當水泡科不幸入讀的同學),應該本身就很 thinky,才會有興趣透過涉獵不同文化、思維模式不斷去微調自己的價值觀。

我有幸讀過一個 sem 的 philosophy。那個羊咩鬚生上頸、穿涼鞋上課的教授,其貌不揚卻字字珠機,課堂上討論的題目有趣而且討論空間無限大 - 他會把你的理據用巴黎鐵塔式反轉再反轉引你不斷去 justify 自己的立論。對一個 thinker 來說,是 enjoyable 的。

然而,那個看似很脫離 social norm 的教授,那一堆看似很現實 wanna-be 卻拗極也拗不完的題目⋯⋯我只能說,氣氛很好,那些 brainstorming exercise 很正很有趣,但唔該... Just once in a while  好嗎?

我讀 communication,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語文基礎,也無法表達那些錯綜複雜連環緊扣的哲理辯証,而更更更重要的一點是我不想成為那個脫離 social norm的怪人。回頭一看,要是把那些哲學討論放在活生生的現實場境,就只會換來更多的不理解、更多 ridiculous 的回應,繼而把自己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陷阱。

哲學既然是 fundamental 的東西,也許真的需要將它放回本來的位置,就像 AV 一樣:你需要它,我明白亦理解你為何需要它,但你確實不用在我們面前看 AV 打飛機來 show 能力有多強的!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我是觀眾》!

(註:同文亦發佈於 主場新聞 和 評台。謝謝大家支持!)


GEM 在《我是歌手》中大放異彩,為香港爭一口氣,而她在節目中的表演片段在網上被瘋傳,使更多人留意到內地的歌唱節目。《我是歌手》中表現最出色的、最具吸引力的,也許不只是歌手,還有他們。



表情帝。你是便秘嗎?


哭泣姐。她是出鏡率最高的觀眾之一,由羽泉唱《燭光裡的媽媽》,到陳明唱《當我想你的時候》,到齊秦唱《用心良苦》,再到尚雯婕唱《你怎麼捨得我難過》她還在哭。她每次哭法不同;時而流淚,時而啜泣,「最投入觀眾」當之無愧。
 
 
誰的戲比較好?
  
 
閉眼哥。你在指揮交響樂嗎?
 
為何一集《我是歌手》中起碼有二十個鏡頭是把焦點放於某些觀眾身上?
為何這些觀眾可以興奮得起立拍掌、陶醉得咬牙切齒張口吟唱,悲傷得淚流滿面?
最匪夷所思的,是他們的鏡頭感出奇地好,表情非常清晰,極具張力。
 
據聞他們是職業觀眾,每集收費五十至八百人民幣。即使湖南衛視節目製作人否認他們是職業觀眾;我們至少相信,這些表情不一定都是真的。
 
有些電視節目製作人曾指出,很多現場節目的觀眾是經過篩選的,演出前會先概略講一下哪時是高潮位、甚麼時候應拍掌,也會有人帶動氣氛;鏡頭也會多朝著這些觀眾以捕捉他們的神態。像男女配對這類節目,為增強氣氛和節目效果,有些觀眾會由「臨演」來演,這很容易理解。 
 
《我是歌手》是音樂節目,歌手們本身就能帶動氣氛,按理不用「臨演」吧?!
 
 
內地某甘草演員在我是歌手中的鏡頭。「臨演」還是要請的!
 


 
連經紀人的表情也能如此誇張

上圖的是《我是歌手1》參賽者羽泉的經紀人李維嘉,他「意外」得悉某歌手也來參賽,狀甚驚喜。
老實說,作為經紀人即使不知道有甚麼人來錄節目嗎,表情也不用如此誇張吧?
重點是,能樣讓這一連串表情在大銀幕中出現,除了演員的「配合」外,導演的拍攝手法居功不小。

眾生相

究竟一集《我是歌手》裡,可以拍到多少個觀眾的表情和神態?粗略估計,起碼二十個。事實上,《我是歌手》一集裡有二十多個機位拍攝;只是機位再多,沒有觀眾的「配合」也不能成事。

以上的觀眾反應圖都是來自《我是歌手1》。《我是歌手2》的作假情況有所改善,但鏡頭的走向、拍攝手法仍然不變。歌手三分鐘的表演,還是有一分鐘的鏡頭是朝向觀眾、保姆和主持人的!
 
當我們還在研究觀眾是否作假的問題時,大家有沒有想過,《我是歌手》不單是歌手們的戰場,也是觀眾們埋身肉搏「博上位」的大好機會?上圖「哭泣姐」的微博曾成為內地搜尋網站「熱門搜尋」之一,一夜間人氣急升。看來這些年代的觀眾也要當得夠深謀遠慮,密謀如何「上位」吧!

節目製作人為了收視、為了製造節目效果用特別的拍攝手法引起輿論;歌手們為了比賽多用「演歌」式的唱法去展示實力;就連觀眾們也各展奇謀爭取表現,把這些現象歸納起來,我們看到一個字。

「假」。

卻假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假得人人在談;
要不是節目本身歌唱的部份太出色,而且有香港歌手 GEM 的參與,也許我們沒有留下來看的理由吧!

----------------------------
題外話,內地實在有太多歌唱節目了,是時候讓觀眾出頭吧?
來個「我是觀眾」或是「中國好表情」,相信收視一定會很好!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像 Jane 式的愛





Jane 和 Daniel 在一個聚會中相識。有朋友們打開話匣子,大家言談甚歡Jane 尤其欣賞 Daniel 的幽默。

聚會過後,Daniel whatsapp 了 Jane,説了一句 "glad to know you today, have a good night Jane"。Jane 回了一句 “same here"。五分鐘後,她又補了一句 "good night",再配上一個笑臉emoji。反正她對 Daniel 有點好感,回覆還是不要太冷淡。

第二天,Jane 在上班的時侯又收到了 Daniel 的 whatsapp,"Hello, How are you?" 
對 Jane 來說,"How are you" 絕對是本世紀最難答的問題,除了 "I am fine" 之外,還可以答甚麼?整個早上就是在工作呀!
“working, how about you?”
"Not very busy this morning, Going to have lunch soon. "
"Oh, I see"

一輪沉寂。
天下間多少個話題,就是埋葬在 "Oh, I see" 的底下。

接下來的兩三天,每到十一點 Jane 一定會收到 Daniel 一句 "How are you" 的 whatsapp,有時甚至只是 "hi" 一句。Jane 打算把自己訓練得健談一點。

"How is your day?"
"I will have lunch soon, not sure if I want to go with my colleagues though." 看來 Jane 進步了不少。
"Do you mind if I come to have lunch with you? I have a long lunch break today."

Jane 開始明白,要對方踏出一大步,自己先要起步。
這一頓午飯沒有令 Jane 失望Daniel 真人似乎比在 whatsapp 更健談。
互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關係跨進了一大步。他們開始一起去看電影,看演唱會,去朋友的 gathering。大家見他們出雙入對,即使兩人關係從未宣之於囗,大家都假定了他們⋯⋯「至少有路」。
誰也不知道,他們連手也沒牽過。
即使在那萬里無雲的晴空,難得少人的周末中午時分,他倆漫步走過西九長廊的時候⋯⋯Jane 都已經放鬆左手靠向 Daniel 那邊去了,他們還是沒有牽手。

三個月的「疑似曖昧」,令 Jane 又喜又愁。她一直不明白,「究竟 Daniel 想點?」

接下來的日子,他們每早還是會 whatsapp 一下,只是發 "how are you" 的變成了 Jane,答 "Oh, i see" 的變成了 Daniel。有點被動的 Jane 開始受不了自己的主動,見 Daniel 「唔嗲唔吊」,主動退縮了,減少聯絡 Daniel。

最神奇的是 Daniel 又開始主動起來了,每天 whatsapp  跟 Jane 聊東聊西,半來打算扮 cool 的 Jane又心癢起來。他們又好像以前一樣約會,卻始終沒有告白、沒有牽手。

某天,Jane 還是在 whatsapp 中非常 subtle 的向 Daniel 表白了。
Daniel 又是一套不置可否的態度,說很欣賞 Jane ,甚麼未來的事大家都不知道,看看怎樣吧。
可憐的 Jane 到現在還是不知道,Daniel 是賤男,還是只是一個對自己想法沒頭緖的男人。
反正 Jane 覺得,話都說白了,從此放下心頭大石,也不打算主動聯絡 Daniel 了。

也許先告白的,多數是輸家。
但從來不告白的,就像跑馬拉松卻不知道哪兒是終點一樣。
有些人的態度就是永遠的模稜兩可,你永遠也猜不透他們的想法。
要是你享受這種沒完沒了的奔跑,亦不介意多花力氣的,就儘管跑吧。
直正的愛情長跑,往往是在第一關的終點後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