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跑步機上…的自high?


《跑步機上…的自high?》

唔知你有無留意,好多人都鐘意喺 Facebook post 圖中呢類跑步機戰績相,然後就會發一堆「雖然好辛苦,但係值得!」、「加油吧 Cathy (佢自己個名),繼續向目標進發!」等 caption。

但我作為讀者,我只係見到一大堆無辦法產生共鳴嘅數字,恕我感受唔到你背後嗰種熱血同激昂。人類係視覺動物,你 Facebook 放食物照可能會刺激到我地嘅味蕾;如果你做 gym 放張 show 肌或者 show 小蠻腰嘅相都叫做有肉睇,再唔係流曬汗chok樣自拍都叫做有個樣睇下,我地觀眾都起碼可以讚下你 fit 左靚左型左丫。(雖然可能唔係真心…)


之但係你比一堆數字我,想點?係咪要我搵返你之前尐記錄然後讚你,(陳芷菁今日 VIP mode)「嘩,你好犀利呀,跑 5K 比上次快左 30 秒喎!」?

除非你有一班好 conscious 你跑步機訓練跑步嘅朋友(其實…堅係練跑的係會跑街囉…),否則 capture 跑步機 screen 呢件事好好好好好好好間唔中 post 下還 OK,只係一堆數字仲要日復日咁 post,well,如果你只係想要 workout log 記錄進度,收埋寫啦。所有 blog 同 social network 都有得 set privacy 架。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膠曲共賞:骨膠原



<膠曲共賞:骨膠原>

無錯,我就係那個太正經的怪人。

話說今期 100 毛講 Wyman 點樣捍衛佢以前作過嘅膠詞。因為佢行通俗路線,所以好多淺白、口語化嘅表達我都接受到;例如我完全撐佢用廣東話填<你唔愛我啦>,因為廣東話係正統讀得寫得嘅語言,當然可以用嚟填詞。

之但係,事隔多年我仍然接受唔到「骨膠原」呢三個字出現係歌詞入面。

「男人心一字馬」係真心膠;用抽象到外星人都唔銀明嘅比喻嚟形容男人一腳踏兩船,只能講係眼高手低。「骨膠原」係當年張智霖某專輯內嘅強勢主打,亦僅僅被擠出網上二零零九年十大膠歌排行榜(同期十大極膠作品包括古巨基<周星呢>同徐子珊<血拚>,都係萬年難得一遇嘅驚世鉅作)。骨膠原(又稱膠原蛋白)作為身體嘅組成部份,同血小板、紅血球同種類;亦近似人體會䆁放嘅賀爾蒙例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睾丸酮等。

如果連「骨膠原,都失去了/消耗了」呢句歌詞都過到關,咁「皮質醇,都偏高了」、「紅血球,都減少了」或者「睾丸酮,都升爆了」(註:呢句同骨膠原都消耗了係完全啱音㗎!)都應該得啦!Well,我唔想唱 K 嗰陣都要對住尐內分泌呀大佬!唔係每個字同詞都可以用喺歌詞到㗎?!


如果未聽過首歌的,方便下大家俾埋 link 你!
其實首歌都 OK,我係頂唔順骨‧膠‧原三個字啫!



--------------------------------------------------------------------------------------------------------------------------
另外,好似呢類短文,其實小弟係 prefer 放 facebook page 的,不過為免個 blog 發霉同埋 in case 大家仲未知道我開左個 page(Scroll 去右上角你就見到條 link 喇!) ,都係照放呢度啦。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分手禮物

 

一年一度的情人節,Peter 和 Sophia 燭光晚餐後,走到海傍吹吹風。

拍拖半年了,Peter 覺得這段關係很雞肋 - 他們有愛,但不夠火花;感情穩定,但總有種說不出的危機感。他知道若沒有人提出分手,拖,還是會拍下去。與其拖拖拉拉,還不如及早了斷。

回想起剛才餐桌上大家仍然有講有笑細談生活趣事,Peter 實在不忍心揭露他原來的意圖  - 他準備了一份分手禮物,打算高高興興的過完這一餐,離別之際給 Sophia,希望好來好去。

Peter 在海傍躊躇著,兜了幾個圈。Sophia 看出了異樣,問 Peter 怎麼了。

Peter:「 其實,我有話跟你說。」
他吸了一口氣。
Peter:「 我想和你分手。」

Sophia 沒有像一般人即時追問「點解要分手」。她低頭沉默了數秒,再抬起頭,向 Peter 展露了微笑。「先和我好好過完這一晚再談,好嗎?我們去吃個甜品吧。」

Peter 來不及反應,想想反正話已說出口了,手還是會分;那就好好享受這一晚吧。Sophia 拖著 Peter,急步的走向甜品舖。和她牽手的那一瞬間,Peter 的腦海充滿了以往和她在海濱長廊手拖手漫步的甜蜜影像。不同的是,這一刻,Sophia 走得真的很快。

到了甜品舖了。一坐下,Sophia 二話不說:「唔該,一個心太軟。係咁多。」
Peter 還在考慮是否要多點一客甜品。一直以來,他們都是 share 一個甜品的,因為他知道 Sophia 怕肥。 侍應已經走到老遠了,Peter 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們像以往「你一啖我一啖」的分享這個心太軟。兩人四目交投; Peter 很想擠一副若無其事、輕輕鬆鬆的表情;就像以往一樣邊吃邊說笑。Sophia 凝望著木無表情的 Peter,裝了一個鬼臉。

Sophia 整晚不知所以然的反應殺 Peter 一個措手不及。他已經說了一晚謊話,裝了一晚的好情人,也閒話家常一整晚了。還能再裝下去嗎?Peter 報以一個微笑。蒙羅麗莎式的微笑。

結果,他們倆在吃甜品的時候,沒有說過一句話。Peter 知道 Sophia 想逃避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但還是搞不清 Sophia 想怎樣。

Peter 按捺不住了:「 這份最後的禮物,給你的。你回家拆開看看吧,希望你會喜歡。」
誰也不知道,埋藏在招紙下的除了禮物,還有一張卡;是他嘔心瀝血寫的真情剖白,細說他們倆的回憶和他近來的感受。Peter 想讓 Sophia 知道,他珍惜這段關係,而無奈大家感情已到盡頭。

Sophia 收下了禮物,同時脫下手上 Peter 送給她的腕錶。
「 還給你的,這樣夠公平吧!」
然後,Sophia 二話不說的逃出店外。

Peter 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她的反應如此兩極化。不是說好要享受這一晚嗎?他在甜品店對著旁邊的空凳和桌子上的手錶發呆,想起剛才發生的種種:「好來好去」,真的這樣難嗎?

他還不知道,Sophia 早就意會到他們將會分手,她只想盡力去挽回這段感情。要是勉強不來,那就好來好去吧 - 她不想這樣,但也沒有必要讓大家難堪。讓她崩潰的,是那份「出於好意」的分手禮物。

分手要是部署得這樣有預謀、有機心的,誰也不會領情。由你準備,至到交出禮物的一剎那,已經意味著你不想讓事情有迴旋的餘地。既然心意已決,送那份拖泥帶水的禮物是出於歉意、自我補償,還是有意圖的想留一些印記在舊情人的心上,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灑脫點吧,分手時沒有人會在乎那份禮物的。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like





上週傳出 Yahoo! Blog 和無名小站將會關閉的消息,不知道對大家影響有多深;在我看來,真正愛寫 blog 的人自有 blogspot、wordpress、Livejournal 等容身之所,頂多是在轉 blog 的過程中流失部份讀者。反觀那些隨便寫寫的 casual blogger - 隨著 xanga 式微、Yahoo! Blog 消失,寫blog的人數勢必減少;因為與其再找新 blog 寄居,那為甚麼不在 Facebook 發文算了?至少人流有保證,想低調的話還可以任意調較 privacy control (而這肯定比一般 blog 容易)。

姑勿論Facebook是否已逐漸取代了 blog,也不管你是不是寫作的狂熱份子;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blog 也曾經有其輝煌的日子。除非你是九十後,否則除了上述比較熱門的 blog 外,你也很有可能曾在 xanga、showhappy.net、無名小站、PCHome、新浪博客/微博等留過腳毛吧。

那些年還沒有Facebook,即使沒有很多話想講,只要一揮筆,你的 blog 文不會只得一句;總覺得濫竽充數也好,blog 文起碼要有一定的長度才像樣吧。

那些年也沒有「 like」(正確來說,是有「like」的 equivalent,但留言還是主導。);你只能把自己對照片和文章的感受切切實實的用文字寫出來。
總言之,發文者和回覆者主要都是用文字作交流。

現在,看完一篇文章、一段 status、一張照片,你只需要按一個 like,好像千言萬語盡在其中。 

真的嗎?

Facebook (和 Twitter、Instagram 等網路平台)主要給我們兩個和發文者交流的選項:「Like」,和「Comment」。很多人只留 like 不留言,可能是因為沒時間打字、和發文者不熟絡等;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單純的不知道該寫甚麼,甚至是懶惰、詞窮,也可能覺得不留言根本不是甚麼問題 - 反正用兩秒單按一個「like」就可以和發文者交流,方便快捷。

一個「like」可以代表著甚麼?除了是單純的「我喜歡這內容」之外,也可以是鼓勵發文者 (你未必真的喜歡他的post,但你鼓勵其作為,希望他繼續努力。)

當然,發「like」也可以是很有機心的 …
- 取悅發文者
- 透過經常 like 發文者的 post 表達你對他的關注
- 等價交換原則,廣博派 like 而求自己的 post 曝光率更高,得 like 機會更高。(讓 friends of friends 看到你在朋友處留下的足跡,令他人有機會看到你的post)
甚至更多「有創意」的用法。

要是不留 comment,你的「like」可以代表著很多不同的情感;發文者無從判斷你內心的真實想法。
早前曾有傳言 Facebook 會開發以下新接鈕。(當然,這些都沒有實現。)



Read,watched,listened 其實都解「已閱」,只是為其配上一個較精準的動詞,並無幫助回覆者以單一按鈕就能表達更多的情感。

我們再看看以下兩個按鈕。



Facebook 曾經發表過,因為有不少人對 Facebook 上他人的 feedback 很敏感,為免用家有 negative user experience,雖然這兩個按鈕有助表達情感(尤其是"meh",真正惹起人反感的 post 其實不會太多,與其用「dislike」對不感興趣的 status 用 "I don't XXXXXXX care"的態度應該比較正確吧),所以他們不會考慮加入這些負面的按鈕。

那加 "Amused"、"Shocked"、"Excited" 等等,夠正面吧!

那為甚麼不直接把感覺寫出來?人類各式各樣的情感,需要動用 Facebook 多少個按鈕才能涵蓋?

大部份人的想法是反正能收多一點「like」就好了,可能沒認真的去想每一個「like」的背後涵義;也可能不去想大家給「like」時有著甚麼樣的情感。我們作為用家,好看的東西輕易按一下 「like」 就過,繼續看,繼續「like」, 繼續看,繼續「like」…

這行為,尤其在Facebook 的姊妹平台 Instagram 更為顯著,因為你所面對的是一張又一張經濾鏡美化的相片;在全視覺的衝擊和體驗下,可能比較難作出「文字」式的回應吧…

現在,你不可能再用大篇幅的文章去霎時攫取一般人的注意力。Twitter 和新浪微博把文章字數限制為140字以下,是基於商業考慮 。有調查發現,一般人會過濾太長的信息,而140字正好「不超過一版」。即使 Facebook status 沒有限制字數,也不見得長文的收視率會高;而事實上,根據小弟的觀察,身邊其實有很多人對文字很不敏感 - 他們沒有心思(也可能是能力問題)去看長文,而閱讀文章所花費的時間亦比一般人長。

這種「發短文」、「發照片」、按「like」作回覆的模式基本上取締了 blog 的「長文長回覆」模式,成為網路上互動的最熱門、最有效方法;而 Facebook 等媒介一直鼓勵用家作這樣的互動。雖然 blog 仍然有存在價值,但可能只淪為小眾的玩意;與其 subscribe blogger /等別人 subscribe 你的 blog,到頭來還不及在 Facebook 宣傳然後希望被廣泛share來得更有效率吧…
 
隨著 Facebook 等媒介興起,我們不可能回到 blog 興旺時的網路交流模式。
只是,有時候想一想在你的「like」背後,會否有一些你想用文字表達的信息。
而同樣地,要是你真的想在網路上跟好友交流,行屍走肉的like和活生生的評語,你要哪一個?